档案学研究

决心书背后的故事

 

万物中寻求真理,档案里见证历史。徜徉于展厅,走进岁月,穿越时空,望着那些展品思绪万千——这里载满了有趣的故事。一瞬间,历史的影像迫不及待地闪烁在脑海,浮现于眼前,娓娓道来的陈年往事透着岁月的亲切,是那么真实而鲜活。

今天的故事就从一份泛黄的手抄决心书说起,作者是一位名叫高向阳的采油队长,时间落款为1991年11月7日。

决心书是在什么背景环境下产生的呢?将近30年过去了,让我带你走进那段往事吧。

1987年10月,经延安地区石油化学工业局同意,安塞县杏子川钻采公司成立了。批复文件中这样要求:“公司要严格执行延长油矿管理局对各石油钻采公司管理的实施细则。在行业上实行‘五统一’。公司应在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进行资源开发。抓紧对公司的技术力量、生产设备的配备,积极组织生产,要树立勤俭办油、稳步生产、联合生产、滚动发展的指导思想。”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创建初期的重重困难:人力资源不足、启动资金短缺、设备仪器匮乏、技术力量薄弱……作为杏子川采油厂的前身,当时企业的全称是“延长油矿管理局杏子川钻采公司”。“延长油矿管理局”出现在这里不仅仅只是冠以一个虚名,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延长油矿管理局不仅在管理、技术上积极援助,更是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由“杏子川钻采公司”到“杏子川采油厂”,从举步维艰到发展壮大,其中的创业历程,这份决心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找到“决心书”作者的刹那,我又兴奋又激动,震撼的是时隔30载,他依然清晰记得当年的原油产量,轰轰烈烈的夺油会战在那代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决心书字迹洒脱、思路清晰,对1991年第四季度的生产任务、节能降耗、物资保障、安全环保等工作都作了详细安排,反映出那个年代的管理水平和精神面貌。

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作者坚定的眼神,长夜里手扶案桌,奋笔疾书,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承包任务超额完成,具体任务是月产不下600吨,累计完成1800吨。”这句话跃然纸上。那会儿油井只有12口,当时这个产量已经是奇迹了。奇迹会发生吗?那就要看你怎么干了!

那个山头检查更换“驴头绳”,这个山峁罐口装卸石油,那条深沟里人头攒动挥汗修路,这个高坡上钻机隆隆传向远方……油区一片生机的背后,还有着许多感人的细节和到位的措施。

“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次会战中,对于各井用料进行单独核算,节奖超罚,做到既利于队也利于己,四季度节油争取达到3000公升。”

工作并生活在大山里的采油队长,早已在摸爬滚打中和工人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为了节约成本,他发动职工制作盘根盒,为减少磨损防止渗油,抽出废旧皮带里的尼龙绳,甚至翻出尼龙袜子,将其缠裹在油杆上压进盘根盒内,效果居然出奇地好。

“按时上下班,坚守工作岗位,特别是选油站要保持全天有人值班,做好冬季加温工作,及时装卸原油。后勤人员要安排好一线生产工作,并全力以赴为井上做好物资供应,保证一线生产能够始终正常。合理安排车辆,不空放,及时运送不憋罐。进罐产量当日报,并准确无差错。”

寒风冷冽的冬季,上夜班的工人忍着严寒,粗糙宽大的手掌上戴着黑乎乎的手套,一趟趟将煤块塞进灶坑,为原油加温。天刚麻麻亮,储存罐台上立着一个高大身影,查看油温,确保油水分离,生产任务绝不能由此而耽搁。来不及搓搓冻僵的双手,装卸原油的油罐车就从远处疾驰而来,通红的脸上荡漾着笑意,露出几颗大门牙。回到屋内顺手翻开日报表,计算着含水率,填写着当天发出的油数和罐底库存,这时炉子上飘来阵阵清香,馍片微黄,伸手抓来一块,蠕动着咽喉……

“各井场要加强安全工作,做好冬季取暖、加温工作。保持井场卫生清洁,经常检查,定期保养,有事及时与队联系,小型故障当日排除,大型故障报公司处理,以保证机器能够正常工作,并适当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保障生产,必须要有安全和环保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那个年代就得到了体现。改革开放40年里,环境保护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在陕北这块热土上生根发芽,渗透进了人们的心窝窝里。先从悲壮的呐喊“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到欢快甜美的歌声“陕北的女娃娃,美的像兰花花”;从井场卫生、植树造林、油井道路绿化到精细化注水的开展;从1999年的退耕还林到而今秀美的山川。如今走进井场,满眼都是绿油油的蔬菜,瓜果飘香,鲜花绽放,四周则是一排排“站岗放哨”的白杨守望着蓝天。从创业初期到今天,环保意识一直行走在路上,与我们一起成长……

上一篇: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