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研究

公立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年

 

公立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其档案记录涵盖着我国医护辅助、科研教学、行政后勤等业务工作的全过程。这些档案记录包括文书、人事、财会、基建、设备、科研和病历档案等类型,是我国卫生事业历史沿革和发展全貌的重要历史见证,其中隐含着大量有价值的、对医疗机构开展其他重要工作具有辅助作用的信息资源。提高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开发与利用的程度,有利于全面把握医疗机构业务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本文通过对CNKI收录的2018—2020年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其中关于国内公立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以期对当前国内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与把握,为进一步探寻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升医疗机构档案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1 公立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档案工作可利用资源不足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的场地、设备、人力、资金等资源,但其建设成效在短期内难以呈现,且与需要长期投入资源形成了落差。综合而言,近年国内关于医疗机构档案工作及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认为,影响档案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是档案工作可获得资源不足、管理者不重视而导致的档案工作可利用资源不足[1-2],指出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需要资源分配者和档案工作者双方面的推动。简而概之,这类观点认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档案工作的资源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医疗机构管理者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足,且档案自身的价值也未能充分发挥。其论述的基本思路是:档案工作不受领导的重视,导致其可利用资源不足(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缺乏能够形成档案工作价值显性化的资源与条件(例如档案信息化的深层次挖掘与规范化管理),因而档案价值的利用输出难以显性化,进而形成了受重视度更加不足的恶性循环,见图1。

图1 档案信息化可获得资源不足相关研究论述基本思路

这类研究一般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论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档案工作可利用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如,王佳(2019)[3]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其发现,大部分参评专家均认为“档案信息化”是实现医院档案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档案信息化基础工作”在整体规范化管理评价体系的权重达37.5%。然而,赵艳兰(2019)[4]对山西省42家公立医疗机构档案管理现状的调研中发现,其中36家医疗机构(涵盖省级至乡镇级)并无独立建制的档案部门,省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均没有应用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医疗机构档案工作意见调查中得到最多的一条意见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高海燕(2020)[5]对当前医院档案管理面临情况的SWOT分析结果指出,其劣势(Weakness)为“对档案工作重视不足”及“档案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国内部分的医疗机构仍认为档案工作是一项耗损性工作,为节省预算而压缩档案设备购置支出,拒绝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6],导致档案管理混乱,档案在医疗机构运营发展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见,如何提高公立医疗机构中档案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增加档案工作的可获得资源,仍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的问题。

1.2 档案工作人员能力素质参差

近年来研究指出,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存在人员队伍专业素养不足、复合型人才匮乏、总体档案意识薄弱、服务理念滞后等问题。具体地,我国公立医疗机构仍有大量档案管理人员属于行政人员兼职或其他临床岗位转任, 缺乏专业的档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6],转任后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新技术和新方法接受能力不足,面对档案信息化只能被动应付[7],加上医疗机构没有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消极怠慢[8],导致医疗机构档案工作推进形成困局。

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根本上有赖于档案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提高,才能更好地进行各方面信息资源整合,只有医疗机构档案产生者与利用者都具有档案意识,档案信息化才能扎实开展,避免档案管理的应付式、短视行为[9]。另一方面,档案管理方法的创新与实践能够加速档案信息化的进程。如,中日友好医院(2019)针对设备档案专门建立档案管理中心,制订了一系列的数字化工作流程[10];潍坊市中医院(2019)建立了图书档案信息资源中心,实行微机阅读与网络化管理[11]等。然而,档案管理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仍然需要档案人才队伍作为核心动力,包括创新方法的提出与针对性改进、优秀经验的借鉴、总结与提升。这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具备运用新技术方法的能力,对档案工作具有前瞻性规划、风险分析及总结提升的能力。

上一篇: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与利用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