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研究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助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

 

当今,对一个人是否健康的评判,不再只以身体健康作为衡量标准,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更为关注。愈来愈多因心理因素引发的个人事件、社会事件以及整个社会心理氛围的变化,都表明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主力军[1],从年龄和生理角度来看他们基本成年,但心理健康水平与年龄生理之间并非成正比关系,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并未发育成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对事物缺乏客观公正的认识,面对压力和困难时,难以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对人际关系过度敏感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对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以及家庭、社会而言,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1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思想水平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重要群体之一,从完成高中教育过渡到接受高等教育,从完成高等教育到进入社会的整个阶段中,心理必然会经历一系列变化,对认知水平、人格塑造等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全面、真实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有针对性、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就需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工作是有因可查、有迹可循、有规律可言的,不是片段的、断点的。档案作为原始记录,它能够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工作的真实面貌,为掌握大学生心理变化规律诱因、综合评判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工作方式效果等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对预测大学生心理变化走向,改进心理健康工作方法,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效果最为可靠的信息支撑,能为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应有价值。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综合档案和个体档案。综合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综合性材料,主要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及开展相应工作整体情况;个体档案是针对大学生个人形成的,能够反映个体本身心理健康状况及针对个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情况的原始材料。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分析研判心理健康状况时,不能完全以一般代替个别下结论,心理健康工作应“因材施教”,建立针对大学生个体而言的心理健康档案。具体有以下内容:

(1)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年龄、专业、班级、联系方式、家庭成员、学习经历、兴趣爱好、经济条件、身体状况、自我简介等基本情况,是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时首要掌握的个体信息。

(2)心理测评信息:包括个人在校不同阶段已填写完成的心理测评量表、调查问卷,得出的测评结果、问卷结果以及相应结论等信息,基本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学生心理呈现的状态。

(3)心理辅导信息:包括个人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平台(线上或线下)寻求心理咨询以及对个人进行心理辅导或其他心理教育等活动信息,比较深入、具体,能更细致反映个人心理活动以及心理辅导教育的效果。

(4)心理预警信息:包括根据个人在校不同阶段在不同方面呈现心理状态,对心理变化走向、可能出现心理危机或异常行为活动预判、提醒或事前干预形成的信息,为预防或规避潜在、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或发生具有一定危害性或危险性行为活动等方面提供参考。

(5)心理治疗信息:包括对个人心理诊断、治疗机构(包括团队或人员)、治疗手段、治疗方案、实施治疗过程以及治疗结果等信息,主要针对寻求和接受心理治疗学生而言。

(6)跟踪反馈信息:包括对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所呈现心理状态,参加心理测评、辅导、咨询、治疗等情况跟踪反馈的信息。个人心理状态不是一成不变,心理健康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应主动、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多种方式观察、了解、掌握学生个人心理状态,调整改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果。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集中在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经济、就业等方面[2]。为了更好地通过档案信息反映大学生个人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健康工作效果,可按照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经济、就业、其他等几方面对档案材料分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划分类别后归档。

上一篇:封面人物档案
下一篇:没有了